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滕王阁序写景特点_滕王阁序写景赏析

来源:互联网    时间:2023-02-20 07:38:07

1、一、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,全文运思谋篇,都紧扣这个题目。

2、全文共分四段,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、珍异的物产、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,紧扣题中“洪府”二字来写;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,近观远眺,都是浓墨重彩,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,紧扣题目“秋日”、“登滕王阁”六字来写;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,紧扣题目中“饯”字来写;最后一段自叙遭际,表示当此临别之际,既遇知音,自当赋诗作文,以此留念,这是紧扣题中“别”、“序”二字来写。

3、由此看来,全文层次井然,脉络清晰;由地及人,由人及景,由景及情,可谓丝丝入扣,层层扣题。


(资料图)

4、 二、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,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,数笔带过,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,因景而生之情,不落窠臼,独辟蹊径。

5、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,取舍立意,亦颇见为文之功底。

6、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: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:“时运不济,命途多舛。

7、冯后易老,李广难对。

8、”而后长短结合,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:“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”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:“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?”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。

9、 三、精彩语句揣摩 1.“潦水尽而寒潭清,烟光凝而暮山紫” 赏析: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,表现楼台的壮观,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。

10、“潦水尽而寒潭清,烟光凝而暮山紫”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。

11、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,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: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;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。

12、上句设色淡雅,下句设色浓重,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,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,被前人誉为“写尽九月之景”。

13、 2.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 赏析: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。

14、青天碧水,天水相接,上下浑然一色:彩霞自上而下,孤鹜自下而上,相映增辉,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。

15、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,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,形成“当句对”的特点。

16、如“落霞”对“孤鹜”,“秋水”对“长天”,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。

17、 3.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

18、” 赏析: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。

19、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,面对一切艰难险阻,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,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。

20、东汉马援云:“大丈夫为志,穷当益坚,老当益壮。

21、”王勃在此化用,警示那些“失路之人”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。

22、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,但仍有这般情怀,确实难能可贵。

23、 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.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(l)棨戟遥临:棨戟代阎公。

24、 (2)檐帷暂驻:襜帷代车驾,实代宇文氏。

25、 (3)仙人之旧馆:代滕王阁。

26、 (4)帝阍:代朝廷。

27、 (5)奉宣室:代入朝做官。

28、 (6)抚凌云而自惜: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。

29、因汉武帝曾夸其赋“飘飘有凌云之气”。

30、 2.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(1)家君作宰,路出名区;童子何知,躬逢胜饯。

31、 家君,称自己的父亲。

32、童子,王勃自称。

33、全句意思是,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,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(指洪州);年幼无知,(却有幸)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。

34、 (2)勃,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

35、 三尺、一介,都是王勃的自称。

36、古人称成人为“七尺之躯”,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“三尺童儿”。

37、“一介”同“一芥”,比喻自己很渺小。

38、微命,指卑微的地位。

39、全句意思是,我是身份卑微、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。

40、 (3)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。

41、 趋庭,快步走过庭院,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。

42、叨,惭愧的承受,表示自谦。

43、鲤对,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。

44、全句意思是,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现在珠宝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5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